12月17日,辉县校区“工”字楼申请并入选辉县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。
67年来,“工”字楼伴随科院成长,记忆、传承着科院“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”的精神。
1951年,经政务院批准,由平原省人民政府划拨土地和专项基建经费,建设平原农学院。平原农学院办公楼(因建筑外形像“工”字又称“工”字楼)成为当时平原省时期高等教育的标志性建筑,也是辉县市最早的一座现代意义楼房建筑,她承载着河南省高等教育特殊时期的历史文化,承载着辉县人民及培养出走向各条战线工作者的历史印记,也承载着河南科技学院的办学历史。
从建筑历史看,“工”字楼是建成于1951年6月,是一座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两层楼房,二楼为木质地板,面积近1000平方米,砖混结构。从地域建筑的角度及观点分析,在华北平原冲积扇的土层地带,而且在建时期地下水位极高,距地面仅有十公分左右,当时的地基依靠打木桩来加固,这样的砖混结构楼房,能够一路走来,历经近70年的风风雨雨,旱涝风沙,地震影响,实在是难得的建筑,是豫北新乡地区不可多得的建筑结构。
从建筑价值看,“工”字楼是平原省时期高等教育的标志性建筑。平原省时期,平原农学院是最早成立的省属本科院校之一,该建筑也是平原省历史的见证。“工”字楼孕育百农精神。几十年来,河南科技学院建校以来走出的领导、专家、学者、科技工者也许忘记了许许多多求学时期的点点滴滴,但这个学校标志性的建筑,至今记忆犹新。是她,让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、科教兴农成为这所学校的精神支柱,形成了今天河南科技学院的校训“崇德尚能知行合一”;校风“自立自强 求是创新”,形成了特有的大学校园内师生自己动手建造的“志气楼”,也形成了全国知名的“百农精神”。2013年学校主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“百农矮抗58”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为国家粮食生产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,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嘉奖,成为全省高校的骄傲。“工”字楼承载办学历史。这所位于百泉湖畔的高等教育建筑,在办学历史上,具有特殊重要历史意义,一方面,批准、规划、建设及其办学历程的史料最全,保存最完好;另一方面,从各个历史时期毕业的科技人才,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,为河南农业乃全国“三农”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另外,一些影视作品,如《天高地厚》等,也以平原农学院办公楼为拍摄外景。
从建筑新的使命看,辉县校区伴随河南科技学院的改革发展,校园内这所建筑再次承载起人才培养、科学院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创新、合作交流的新使命。同时,该建筑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辉县,恰南太行旅游要道,毗邻百泉湖畔。目前,校园环境典雅古朴,建筑别具一格,书香怡人,生机焕发,必将成为辉县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,成为传承学院精神的一片蓝天。
(高职学院于校庆日)
 |
施工场景 |
 |
开学典礼 |
 |
建筑现貎 |
 |
历史建筑挂牌 |